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23) 将于2023年9月6-8日在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召开。作为中国分析与生化技术交流与展示的“峰会”,BCEIA2023将营造浓郁的学术会展氛围,同期举办大会报告、分会报告、高峰论坛、同期会议、墙报展等精彩学术活动,面向世界科学技术最前沿,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分享最具前瞻性的研究进展。
2023年9月7-8日,BCEIA2023学术报告会——电分析化学分会将在学术会议区W102举行,该论坛聚焦“创新与机遇”主题,围绕电化学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表面修饰与表征、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联用技术、纳米电分析化学、生物电分析化学等方向,邀请到24位国内电分析化学领域资深科学家及青年才俊带来精彩报告。
郭少军,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吉林大学学士、中科院应化所博士(导师:汪尔康院士)、布朗大学博士后、美国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奥本海默杰出学者;独立工作以来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NSC系列(24)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引6万余次,2014-2022连续9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化学、材料);获首届科学探索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重要奖项;任Adv. Energy Mater.、Chem. Commun.、Sci. Bull.、Sci. China Mater.等20余个知名杂志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
汪尔康,分析化学家。1952年上海沪江大学毕业。1959年在捷克获博士学位(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J. 海洛夫斯基),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日本分析化学会荣誉会员。曾任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所长。发表收录论文1000多篇,总引62,000多次。h指数115。国际大会报告100多次,在27个国家和地区作学术报告200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省部级奖14项及吉林省首届科学技术进步特殊贡献奖,国际奖2项,发明专利40项。培养研究生100多名,3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人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9人获优秀奖。己有5人入选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连续9次跨19年获选全球高被引用科学家。2017年在第十三届电分析化学大会上获中国电分析化学终身成就奖:在第19届电化学大会上获中国电化学成就奖。2021年7月1日获全国优秀员奖。六十九年来为发展中国的分析科学做出重要贡献。
1931年生于山东青岛。1952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一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是做化学修饰电极,光谱电化学,生物电化学等领域科学研究。1999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主任(1986-1998),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和省部级奖10项,国际奖1项。出版专著、专论24部/册,获授权发明专利66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00余篇,论文被他引6万余次,H-指数120。曾被聘为 美、法、日三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为6种国际学术刊物(Chem. Commun., Electrochem. Commun., Biosens. & Bioelectron.等)的编委和顾问编委。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专题和邀请报告100多次,在27个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讲学,进行报告100多次。培养100多名研究生中取得博士学位的90多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3人, 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的5人, 获中科院优秀奖的14人,及获全国优秀博士后奖1人。近期归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毕业研究生中获优秀博士论文2人,获创优支持计划2人,优秀毕业生1人。在培养的研究生中,己有1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9名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近期有12人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董绍俊先生本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共三届),“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共十二届),及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杰出贡献指导教师”。2015年,获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首届中国女分析化学家奖;在全国第十八届电化学大会上获中国电化学成就奖;2020年在第十四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上获电分析化学终身成就奖。连续9次跨19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用科学家(ISI Web of Science)。
杨秀荣,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1年于瑞典隆德大学分析化学系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曾任国家863、973、科技攻关、重大基金等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在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ACS Nano. Chem Commun、Anal Chem、 Sci Rep等发表SCI研究论文278篇;总引用5000多次,h指数为41;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54次,申请发明专利13项,获授权5项;发表国内外专著5篇章;合作研制多种新型分析仪器,部分实现了产业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2项排名第一,2项排名第三),分析化学梁奖等;被聘为《分析化学》等4种刊物编委;现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化学会分学委员会主任等社会兼职。培养研究生40余人,已获博士学位者30人。
李景虹,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分析化学所所长,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基金委创新团队负责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9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获化学物理和高分子物理双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李景虹学风端正,治学严谨,责任心强,近年来致力于电分析化学、生物电化学、单细胞分析化学、纳米电化学及能源环境电化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 Nature Protocol, 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nal. Chem.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50余篇,应邀在Acc. Chem. Res.,Chem. Rev., Chem. Soc. Rev.等期刊发表综述,论文被引用
47,000次,H-index 109。2015-2019年连续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他有关生物传感研究工作之一入编了被广泛采用的Chemistry: The Central Science《化学:中心科学》美国著名大学教材的第12-14版(2010-2020年版权)。他从始至终坚持工作在教书育人第一线,长期为本科生讲授基础理论课程,多次被评为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教师、Eli Lilly 亚洲优秀导师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等,为我国化学界培养一批优秀人才,这中间还包括近40人成长为教授、副教授等科教中坚力量。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创新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电化学贡献奖等。任Chem. Soc. Rev., ACS Sensors,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Small Methods, Materials Today Adv., Current 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编委或副主编、并热情参加推动中国期刊的建设与发展。他是九三学社社员,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以来一直为我国的科技、教育、生态文明、公共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等重要国计民生领域积极建言献策。
崔华,1990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同年任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讲师,1995年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2000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其间曾先后在荷兰Utrecht大学和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作为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从事研究工作。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获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国内分析化学的最高奖项),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第四届十大杰出妇女”称号,2015年获得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女分析化学家奖”。2015-2016年任国际生物发光与化学发光理事会成员。已在Nat. Commu.、Chem. Sci.、Proc. Natl. Acad. Sci. U.S.A.、Anal. Chem.、Chem. Eur. J、J. Phys. Chem. B & C、Chem. Comm.、 Biosens. Bioelectron.、Analyst等国际重要化学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多篇。目前担任长春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电化学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分析化学》和《分析科学学报》杂志编委。
水作为最常用的溶剂分子,其特有的氢键、偶极结构对许多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均具备极其重大影响。作为双电层的重要组成成分,水的局部结构和取向将极大地影响双电层的静电性质,其在固/液界面随外部电场演变的研究受到了极大关注。从分子水平上获取界面、底物、产物、离子、水等组份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信息仍然是表界面科学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发展了真空条件下表面增强红外光谱与电化学联用方法,利用电位、离子、光照等多重扰动,系统探究了双电层中水的结构对界面电位和电容的影响,进一步与限域策略结合,实现了对界面相互作用力的精准解析与调控。
姜秀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学研究所。2006年-2010年先后在德国Bielefeld大学、德国ULM大学及德国Karlsruhe技术研究所从事洪堡学者及博士后研究。2010年加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独立科研团队。主要是做谱学电分析化学分析、纳米尺度细胞相互作用机制及抗肿瘤研究。迄今,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nal. Chem.等期刊共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中国仪器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吉林省三八红旗手、德国亚历山大洪堡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宝洁奖学金等奖项和荣誉称号。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Fundamental Research 编委
鞠熀先教授,1964年11月生,1986、1989、1992年分别获南京大学理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96-1997年为加拿大Montreal大学博士后,1999年任南京大学教授,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年教育部教授、2009年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电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担任《Front. Chem.: Anal. Chem.》主编,《Sensors》、《J. Anal. Testing》、《Telomere & Telomerase》副主编,《Electroanalysis》、《Trends Anal. Chem.》、《Anal. Lett.》、《Chemosensors》、《中国科学:化学》(2006-2018)、《化学学报》、《Chin. J. Chem.》,《分析化学》、《Open Biomarkers J.》等刊编委。研究方向为生物分析化学与分子诊断,主要研究领域为免疫分析、细胞分析化学、纳米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和临床分子诊断。
外泌体是一种都会存在于体液中的细胞外囊泡,包含多种生物分子,如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外泌体由细胞通过胞吐作用产生,被靶细胞摄取,可在细胞之间传递生物信号。慢慢的变多的研究表明,由于外泌体可以参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并且在体液中的丰度较高,因而慢慢的变成了一种富有潜力的液体活检标志物,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然而,由于缺乏高质量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外泌体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受到了某些特定的程度的限制,急需发展外泌体检测的新方法。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化学信号进行仔细的检测的技术,不仅整合了电分析化学与生物传感技术的优势,而且具有灵敏度较高、检测速度快、易于操作等优点,为外泌体的简便、快速、灵敏检测开辟了新的途径。对于生物传感器来说,传感器基体材料的性能对传感器的构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基于纳米材料优异的性能所设计的生物传感方法在提高它的灵敏度和精确度上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并被大范围的使用在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其中,金属/共价有机框架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以金属/共价有机框架作为生物传感器的基体材料,并利用其独特性质负载电化学活性分子,同时结合多种信号放大策略提升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建立了若干快速、灵敏和特异的外泌体电化学分析新方法,有望为癌症的早期诊断、进展预测及精准医疗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李根喜,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4~1994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6月跨学科在生化系做博士后,1996年5月出站并留生化系任教,1996~2000年为副教授,2001年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中,1998~2000年分别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生物系、日本东北大学药学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生化与分子药学系做访问学者,1999.1~2010.5任南京大学生化系系主任,2006年任上海大学兼职教授,2008.11~2011.10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先后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九、十、十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十一、十二届理事会理事,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副主任兼秘书长;《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的副主编以及国内外多家学术刊物的编委。
限域效应可以显著改变分子传输和反应动力学,已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催化能源等领域。然而,纳米尺度空间的受限反应环境十分复杂,发展高灵敏度和高分辨化学测量方法,对探索电化学反应在纳米受限空间的限域效应及多孔材料的设计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我们开发了基于介孔材料负载三联吡啶钌纳米反应器的电化学发光成像技术,从单分子水平原位观察和验证了纳米限域孔道对电化学发光反应的增强效应和传质过程,实现了复杂体系中单颗粒的电化学动态测量,并对细胞表面的膜蛋白进行了高分辨成像和可视化分析。
刘宝红,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科学仪器教育部工程中心PI。1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7年获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纳流控分析、生物传感与单分子检测等。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曾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曙光学者、启明星计划等,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发表SCI论文两百余篇,被引用九千多次。Analyst副主编,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卢小泉,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入选者。长期致力于卟啉的仿生界面电子转移机理、仿生界面电子诱导的电化学发光,纳米界面可视化传感,荧光探针生物监测平台的构建等传感和污染物检测/监测方法研究,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Appl. Catal., B, Small, Anal.Chem.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专利40余项。荣获甘肃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教育部“第四届青年教师奖”和甘肃省科学技术工作先进个人等奖励。现任高原交汇区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生物电化学与环境分析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电化学技术与纳米器件工程实验室主任,区域环境分析及特色功能材料应用电化学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
庞代文,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分析科学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获得武汉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1992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1992-1994年在武汉大学从事生物电化学专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1996年任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96-2018年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至今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主要是做纳米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分析化学、纳米光电显示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发表 SCI 论文 300 多篇,SCI他引1.7万多次;获授权发明专利36件;参与制定两项量子点国家标准。代表性成果包括:1)提出量子点活细胞合成法;2)系统建立量子点单病毒示踪方法和技术;3)突破超高稳定量子点规模化制备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对结构高度敏感发光纳米材料量子点稳定性认知(可耐250°C高温熔融加工等),研制成功世界首款无任何保护层的宽色域量子点-聚苯乙烯光扩散板。
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是神经系统最高级的部分。从分子层面获取脑中化学物质的浓度、分布及相互作用,对于深入解析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然而,由于大脑结构和功能复杂,涉及化学物质众多,且动态变化,脑分子机制的精准解析仍存在巨大的挑战!针对上述挑战,首先、提出了多重识别的探针分子设计新策略,设计并合成了系列活性氧、金属离子、pH、硫化物、神经递质等的特异性识别分子,基于分子的识别信号与电/光化学信号协同识别,建立了模块化、多重识别的高选择性新方法,实现了活体神经分子的精准分析;其次、针对传统传感界面的组装稳定性差,难以长程稳定获取活体神经化学分子信号这一挑战,率先构建了基于金炔键的长时程稳定探针阵列,突破了经典Au-S键在含有大量硫醇的脑环境界面组装不稳定的瓶颈问题,实现了自由移动动物不同脑区离子(K+, Na+, Ca+, H+, Fe2+)电信号的成像和长程稳定追踪。进而合理地和氧化石墨烯材料结合,发展了新型抗污染碳纤维微电极阵列,实现了鼠脑中多个脑区中Ca
2+浓度的长达60天的实时监控,率先发现了ROS清除剂保护Ca2+内流和中风后神经元活性的机制;再次、针对传统电化学分析需要施加外部电信号,可能对脑电信号产生扰动的难点,率先提出了光生理探针新策略,设计并开发了系列近红外光激发的微纳拉曼探针阵列,首次实现了脑电信号的拉曼化学成像分析。同时、合理调控和合成了基于等离子共振诱导电荷转移新机制的半导体探针,使其拉曼增强因子提升至1010,突破了活体分析中光穿透深度的限制,首次发现了缺血期间诱发细胞外Cu+和Cu2+浓度的升高的三种可能的分子机制,极大推动了活体脑神经化学分子的高时间分辨成像研究的发展,为在分子层次解析活体脑的生理病理过程开辟了新途径。
田阳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198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学士学位,2000年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在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加入同济大学化学系任教授。2013年加入华东师范大学,现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田阳团队长期从事活体脑电信号的化学表达分析领域研究,在发展脑神经化学分子的精准分析测量策略、建立长时程稳定的高空间分辨脑成像方法、及开拓高速成像分析新仪器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和系统的工作,对神经分析和脑成像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迄今共发表论文170余篇,包括Nat. Commun., Sci. Adv.、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所有论文他引11380次,2019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2项,授权8项;受邀撰写为系列神经化学分析工具类英文丛书撰写章节。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获日本化学会“The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第一),中国化学会女分析化学家,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 ;受邀在神经学和神经科学等国际国内做大会、主题或邀请报告30余次。目前担任ChemComm副主编和《高等化学学报》副主编。
随着医学诊断无损化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体外诊断由于其无创性、无痛性、便捷性等优点,在临床疾病早期诊断与大规模筛查方面具有极高的潜力,受到慢慢的变多的关注。因此,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材料,发展适用于在生理环境中检测和疾病相关的化学信息是现代分析化学研究的主题和热点,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人体的生理环境除了静态体系,还存在动态循环系统,比如呼吸循环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流动状态下包含了多种复杂的分子信息。现有的纳米分析检测的新方法基本都建立在静态体系中,由于流动体系和静态体系中物质扩散方法不一样,在流动体系中需要额外考虑剪切力的影响,对目标物的选择性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我们探索纳米组装力学性能——微纳结构调控——疾病体外检测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发展适用于流动复杂体系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纳米组装结构为目标,研究了纳米组装表界面结构与分析检测的构效关系[2]。从纳米粒子的形貌调控出发,构建了一系列新型具有稳定结构的纳米组装体。提出了利用纳米粒子形变效应降低对蛋白的非特异性吸附,提高了无机纳米材料的的生物相容性;研究了流体运动状态变化对检测的影响机制,开发出分子水平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的新方法,实现了对呼出气中肺癌标志物和流动血液中耐药性致病细菌的选择性捕获和高灵敏检测;利用打印构建的纳米自组装图案化基底,改变了疾病标志物吸附动力学的影响机制,实现了对多种气体标志物分子的高灵敏检测。
王铁教授,天津理工大学校长助理,生命健康智能检测研究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国仟医疗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曾任山东省烟台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副区长。主要是做功能纳米材料自组装结构及表界面微纳结构的构建及功能开发与机理研究,开展生命流动复杂体系中痕量目标物的捕获与疾病分析相关的生命健康检测应用研究。围绕疾病标志物检测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创适用于流动复杂体系检测的新方法、新材料和新技术平台,突破实时在线的早期肺癌筛查快检技术,实现从基础研究、仪器研制到临床检测的全链条研究。在Science、Nat. Commun.、J. Am. Chem. Soc.、Chem. Soc. Rev.、Adv. Mater.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应邀担任《Fundamental Research》编委、《Rare Metals》编委、《Nano Research》青年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青年编委和《化学进展》青年编委等。荣获2021年IAAM Medal奖、2018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技奖一等奖等奖项。
文锐,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2008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于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任博士后。2011年至2013年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任博士后。2013年至2015年于德国基尔大学(Kiel University)任洪堡学者。2015年8月入选中国科学院海外引才计划,加入中科院化学所,组建独立课题组,任研究员。研究领域聚焦于界面电分析化学。
徐静娟 南京大学教授 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97、2000年在南京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4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Analytica Chimica Acta的编辑。研究方向:微纳尺度测量与成像,单细胞分析。已在Sci Adv, Chem, JACS, Angew Chem,等刊发表论文500余篇。
夏兴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现任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编辑,Analytical Chemistry、Scientific Report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分析化学等十余刊物编委。1986、89年分别获厦门大学化学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1年赴德国波恩大学访问,1996年获该校博士学位。随后在德国慕尼黑国防军大学、德国马普协会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荷兰乌特列支大学任博后。2001年起在南京大学工作,先后主持973项目课题、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杰青、重点和面上)、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等项目32项。已在Nature Commun., Acc. Chem. Res., Angew. Chem., J. Am. Chem. Soc.等发表论文320余篇;撰写专著6章,合作翻译《电化学》专著1部;受邀报告200余次,专利授权15项。2011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仿生纳米材料、光电生物传感与成像、微纳流控生化分析。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电分析化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提出了调控离子传输发展电分析化学方法学的思路,并与脑神经化学相结合,开展了基于离子传输的神经化学传感及模拟研究,并取得如下原创性研究成果:1)提出了微米尺度不对称离子传输模型,发展了基于微米管的高时空分辨活体原位分析新原理和新方法;2)调控固相离子传输,利用氧化石墨炔独特的化学结构,创建了可用于呼吸频率检测的电化学分析方法;3) 发展了一种聚电解质限域的流体忆阻器,利用单个器件首次实现了神经化学信号与电信号转导的模拟。
在Science,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等化学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他引8000余次,H-index 54, 获国家杰青,北京市杰青,基金委优青等项目资助。2011年作为首批会员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及中国科学院王宽诚“优秀女科学家”专项奖等奖项。任Anal. Chem. ACS Sens. Talanta, Innovation、Biosensors、化学通报、分析化学等期刊编委。
电化学发光 (ECL) 具有接近零背景信号、高灵敏度、宽动态范围、简单等优点,大范围的使用在传感、成像和单细胞分析。Ru(bpy)32+、鲁米诺和量子点是常用的ECL发光体。新型发光体的不断出现促进了电化学发光 (ECL) 分析的发展。新型有机发光体包括共价多孔聚合物、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等,具有大比表面积、低毒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于修饰和可持续的原材料等优点,在ECL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张春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9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01年赴美,先后在埃默里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纽约城市大学工作。2009年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5-2023年任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2023年入职东南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张春阳教授是科技部科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先后入选深圳市“鹏程学者”、广东省“南粤百杰”、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才”。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子课。在Nature Materials、Chemical Review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Nano Letters、Chemical Science、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多次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和美国专利1项。
基于生物燃料电池的自供电生物传感器(BFC- SPB)是一种无需外部能量设备的传感系统,可以依据BFC输出量的变化,连续提供各种被分析物的定量分析信息。我们制备了一种氮掺杂的碳纳米球,它具有类似NADH脱氢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了NADH的氧化过电位。 然后,我们研制了一种高效的BFC-SPB,这种纳米酶同时作为辅酶和加速电子转移的纳米材料,实现了双目标超灵敏检测,我们也将BFC-SPB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开发了一个高度集成的自供电传感系统。 该传感系统能够以无损伤、省时的方式分离检测外泌体和宿主癌细胞,有利于揭示肿瘤的生长状态甚至更详细的生物学信息。我们还设计了一种葡萄糖/O2燃料电池,采用掺杂氮的超薄碳纳米球作为阴极催化剂,多孔金纳米材料作为阳极催化剂。利用纳米酶的高活性和抗血液腐蚀的特性,我们大家可以巧妙地将生物传感系统与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测的级联功能相结合。最后我们基于所提出的酶保护策略,设计了一种自供电、无药物的糖尿病创面愈合贴片。该自供电贴片可协同调节局部高血糖,突破H2O2水平低导致ROS不足的限制,实现精准杀菌, 因此,它可以显著加速体内慢性伤口愈合。
朱俊杰教授于1993年在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担任讲师,1996年至2001年任副教授。期间于1998年至1999年在以色列巴伊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起任教授,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分析化学,包括生物功能纳米颗粒的合成、纳米颗粒的生物和生物医学应用、电化学和荧光生物传感器,研究工作涉及化学、纳米技术、表面、传感器和生物应用等多学科。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开发各种生物分析化学平台,旨在阐明生物学中重要的分析化学问题。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2022年我国癌症新增482万例,死亡321万例。临床癌症治疗的传统方法是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手术治疗有时无法完整切除肿瘤,且深位重要器官的肿瘤切除手术风险高、创伤大、无法抑制转移病灶;化疗能杀死原发和转移的肿瘤病灶,然而肿瘤会对化学药物产生抗药性,肿瘤易复发。放疗高能量的射线可杀死肿瘤细胞,但对正常细胞有较大的副作用。实现癌症的精准诊断和靶向治疗,是解决这一世界难题的迫切需要。我们以肿瘤诊疗为目标,紧扣生物分析化学与分子诊断学,聚焦肿瘤精准诊断和靶向治疗,建立信号放大生物传感及检测技术,研制肿瘤标志物检测及成像分析新仪器,构建靶向药物载体,发展肿瘤诊疗一体化技术。
张书圣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生化分析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研究方向:生化分析。构建了新型纳米探针,发展核酸等温放大新技术,建立肿瘤标志物检测新方法,实现肿瘤标志物的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研制了宽频自适应差分石英晶体微天平、小动物 PET/CT/FMI 三模态同机融合成像仪器,为实现肿瘤部位的准确定位成像和精准诊断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设计合成了多功能纳米药物载体,构建肿瘤诊疗一体化平台,提高靶向性,实现肿瘤诊断与治疗有机结合,提高肿瘤防控诊疗水平。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1项、重大仪器专项2项、其他国家级课题6项,获得省部级奖励6项,发表论文217篇,出版专译著10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件。
张学记,深圳大学副校长,国家特聘教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1989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94年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1999年分别为斯洛文尼亚国立化学研究所、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化学传感器中心、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现任国家重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合成生物学重大专项专家组副组长,中组部国家人才评审巡视组组长。担任RSC Sensors & Diagnostics 等24个国际刊物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主持设计了世界第一台智能化自由基分析仪,研发了纳微控制分析系统用于航天器上,提出了智能生物传感新理论和概念。已在国际一流期刊 Chem. Rev., Science 和 Nature子刊, JACS等发表SCI论文600多篇,专利180多项,专著8部,引用3万多次。30多项技术产业化,在100多个国家使用。
全国首家新能源汽车检测国家示范站——郑州市三十里铺光储充检公交场站正式投入运营
华大九天“一种集成电路版图满足相邻通孔最小间距约束的布线方法”专利获授权
汇顶科技“打码控制及打码方法、系统、芯片、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专利获授权
创新引领 YOUNG帆起航——仪器信息网25周年 我们不一YOUNG!
储焰南团队使用先进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生物器官中的VOCs差异,未来或可用于医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