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德关系,我们第一步联想到的就是清末八国联军中的德意志帝国侵略我们。并且,当年八国联军的统帅是德意志帝国的陆军上将瓦德西,但这个联军统帅只是名义上的。之后的中德关系就到了一战前德国占领了中国山东,在青岛驻军。再之后,中德之间就没有了直接的军事冲突。但德国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对中国抗日是有贡献的。
说起德国,在一战前的1913年与国民政府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此阶段到一战期间,明显是德国在中国占便宜,中国吃亏的阶段。然而到了一战结束后,德国成了战败国,列强驱逐了德国在中国的利益,这就是小日本夺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力。
尽管中国在一战末期向德国宣战,实际上没有与德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这个结果让战后的德国对中国有特别的好感,因为尽管中国是战胜国,但国际地位甚至不如德国,两个国家有点同病相怜的感觉。一战,中国也接收了德国的赔款,以及两艘德国残破的战舰。
其实,并不是德国多有爱心和同情心,最终的原因是德国国内一些政治人物十分看好中国,就像当年的拿破仑那样,他们一直觉得中国早晚会成为强大国家。国与国之间最重要的其实还不是看好或者看衰,最重要的是德国成为战败国后不甘心,就想偷偷发展科技和军事工业。当然,由于国联的限制,德国不能明目张胆在国内搞军事工业。德国的精英们认为,如果把这些研发机构和军事工业放在战胜国内,借田种粮,对所在国有利益,他们当然会乐见其成。
最重要的是,德国认为不能只跟个别战胜国合作,要到处撒网,跟更多的战胜国合作。比如德国就跟前苏联搞军事合作,跟阿根廷等国家合作。跟苏联合作是因为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后主动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属于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国家,既不是战败国也不是战胜国。
德国看上中国的原因其实很复杂,因为德国跟中国搞军事合作,因为中国科技落后,那么德国就能够拿到军事工业的主导权和最大利益。但却有一个很大的阻碍,那就是列强肯定不允许中国发展强大的军事工业。所以,德国就只能循序渐进。
因为一战日本在青岛打败了德国驻军,攫取了德国在华利益,所以德国对日本十分憎恨。最重要的是,德国想发展军事工业,日本却是一个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国家。德国看好中国的原因一是德国长期跟中国打交道的过程中了解到中国既有丰富的资源,又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军事工业,中国没有军事工业自立能力,这对德国来说就是巨大的诱惑。
另一个与军事工业相关的就是资源,德国十分需要中国的钨矿和锑矿,这两种矿藏是生产军工产品的重要矿产。1926年,德国总参谋部的少校马克斯·鲍尔来到中国广州,与广州国民政府进行了秘密接触。1927年,马克斯·鲍尔被蒋介石聘请为军事顾问,马克斯·鲍尔还从德国招募了46名军官(大多为退役军官)帮助蒋介石训练军队,参与北伐战争。
前文铺垫了那么多,目的是在说明德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实质还是利益交换关系。时间很快推进到了30年代,这样一个时间段的小日本加速了侵华的进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就很重视中德关系。毕竟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也只有德国愿意帮助中国,什么美国、英国这些国家只想掠夺中国,尤其是它们迫于日本的压力一再对日本让步。
1933 年 ,德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亲自到上海,他给蒋介石呈上一份备忘录,把对中国工业化和军事化的建议分门别类的写得清清楚楚。他认为蒋介石的军队属于大而不当,很多军队吃空饷没有战斗力。所以,应该走精兵道路,有了一支战力强悍的精英部队,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蒋介石的政治理想。
不得不说,德军总司令的见识比蒋介石高出几十个等级。但蒋介石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他想的是军阀割据他哪个军阀那里都想摆上几个师,不过这是后话了。当时的蒋介石对汉斯·冯·塞克特的建议也深表赞许,于是中德合作就如火如荼的搞起来了。这以后,德国派驻了大量德国军事、科技等人才到达中国。德国把在华投资的军事工业以私企的名义把设备、技术转移到中国。
因为中国啥都缺,要搞军事工业这是重工业,所以开矿、发电、运输等都得从零开始。德国人也是真干啊,在江西、四川、湖南等地建立了矿场、发电厂、机器设备厂等17 座重工业工厂以及发电厂。这些工厂包括钢铁、煤矿、机械、电气之类的,在最鼎盛的时候德国占中国对外贸易的 17%,中国成为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老实说,德军总司令塞克特很良心,他原本的计划是按照德军的标准帮助中国建立60个师的全装备德械师,训练、作战、装备全部德化。并且60个师全部装备、训练为精锐师。塞克特认为,中国军队有八成的武器装备没达到标准,根本没办法适应现代战争。因此,德国的军事援助除了对人员进行训练之外,还加大了对中国军工厂的升级改造力度。在德国技术的帮助下,湖北汉阳兵工厂在 1935 年初生产出了仿造毛瑟步枪的 98 型中正式步枪;南京兵工厂开始生产马克沁机枪;河南巩县兵工厂生产了德国设计的迫击炮。
到1938年 5 月,湖南的那几个兵工厂能生产 20 毫米、37 毫米和 75 毫米的火炮弹药。1936 年在南京建立了光学设备工厂,专门生产步枪瞄准镜和双筒望远镜。德国还帮中国建了些军事研究所,例如和武器办公室,还有在 I.G.法本公司指导下的理化研究所。这些研究所都是清一色德国流血归来的中国工程师负责和使用,极大的促进了当时中国的科技进步。
中德军事合作除了德国直接在中国投资建厂、技术转移、升级改造中国兵工厂、建立重工厂、训练军队等之外,德国还向中国出口了大量德国的军事装备。例如中国进口了最著名的德国1935式头盔315000顶,在中国的抗日剧中的国军装备中我们大家常常看到。因为中德军事深度合作,所以中德的步可以通用,所以进口子弹就成了理所当然的议题。也少量进了容克、亨克尔和梅塞施密特这些飞机,其中有一些是在中国组装的;克虏伯和莱茵金属的榴弹炮和反坦克炮;还有一些装甲车和坦克,像一号坦克。
1935年对的德国来说是一个大的分水岭,因为纳粹德国要撕毁凡尔赛和约,开始了对外侵略的步伐。所以1935 年 3 月塞克特回到了德国,但德国没有忘记中国,改派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接替塞克特继续为蒋介石当军事顾问。
如果说塞克特是发自内心把中国当盟友,想彻底改变中国军事和技术落后的面貌的话,法肯豪森就显得务实多了。法肯豪森觉得中国军工业才刚起步,中国想维持装甲和重炮部队根本不具备工业能力,所以他就提议组建一支轻装备但机动性超高的部队,跟一战时德国的突击部队差不多。到1930 年代中期,大约有8万名中国士兵接受了德式训练,少数中国飞行员也接受了德国空军的空战训练。
前文讲述了德国对中国的军事工业和科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帮助,而且有一个极其宏大的计划。然而蒋介石忙于内战,往往军队还没有完全训练成熟就被蒋介石拉到了对红军作战的战场。再加上当时的中国敌方军阀派系林立,所以国民政府也只有少数的经济能力执行德国的援华计划,所以把国军全国军队缩编为60个师的全德械精锐部队的计划最后只能成为一个计划。
但是呢,德国对中国的大力援助,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还是体现出了巨大的作用。国军德械师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笔者这里就不赘述了,网络上一搜一大把。仅仅是蒋介石出于保存实力的考虑,往往让这些德械师的发挥左右掣肘才会导致一些军队的发挥受到限制。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严厉照会德国要求德国停止对华一切援助。但德国有德国的算盘,德国在中国下了血本了,比在苏联下的本钱都大,你让我的投资打水漂,你算老几啊。于是德国根本不理睬日本的照会。这让日本非常恼火,但又得罪不起德国,毕竟日本大量军官也是德国培养的,知道德国的实力。就这一点上,即便德国是出于自身利益拒绝日本要求停止对华援助的照会,这也是对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的巨大支持。毕竟当时的国联英法美三国说了算,而这三个国家一个比一个脓包,让国民政府大失所望。
随着1939年的到来,德国开启了向欧洲大规模扩张的军事行动,波兰、捷克等国相继成为德国的战利品。苏德战争一触即发,这一段时间上德国有求于日本。德国的作战计划中,需要日本关东军从东线的西伯利亚进攻苏联。具体路线是关东军出兵黑龙江,沿着外蒙古北部向莫斯科进攻,这样会增大德军打赢苏联的胜算。实际上,日俄战争日本打败了沙俄,日本还是有一些优越感的。但日本有日本的打算,日本感觉自己的理想是先征服中国,在这之前日本不想招惹苏联。
德国这边本来就认为小日本的装备水平打苏联肯定是不行,顶多也就打打辅助。所以也没太在意日本会不会进攻苏联,德国觉得由日本进攻苏联那么德国的政府苏联的时间线会提前,没有日本的进攻,德国也能打赢苏联。但随着苏德战争的胶着,德国发现有日本帮助进攻苏联东线更好,于是德国停止了对国民政府的援助。作为妥协也为了给日本一个面子,德国转而与南京汪伪政权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以及德国转向南京汪伪政权,国民政府向德国宣战,随着美日关系因为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对日宣战,国民政府也对日宣战,中国与德国的合作伙伴关系也彻底画上了句号。
如果中德互助合作从1933年算起,到1939年中德关系开始走冷,中德蜜月期有超过6年的时间。这六年,德国对中国的抗日事业客观上是有莫大的贡献的。而且根据评估,德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帮助是要大于美国在1942年才开始的政府层面的帮助更大。这是因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对日抗战最难扛的恰恰是前三年。因为到了1942年美国参战,日本已经绝对没机会翻盘了。而到了1944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压死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到位了。
德国曾经侵略过我们,也帮过我们。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下,德国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有过客观的帮助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反倒是美国,珍珠港事件爆发的那一刻,出口到日本的战略物资都在继续装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