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区(滨江)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10个专利产业化典型案例,案例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等产业领域,包括自行转化、转移转让等转化形式,旨在为区内企业专利产业化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浙江邦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提出了时序中间态表达模型、复杂算子增量计算、时间窗口动态组装、多源数据实时关联等关键技术,形成了一系列核心发明专利,研发了融合复杂事件处理、可计算缓存等技术理念的时序大数据实时智能处理平台“流立方”,攻克了时序大数据处理高并发、低延时计算难题,可达每秒300万笔处理吞吐量,并做到毫秒级延时,性能超过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数十倍,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大范围的应用于智慧金融、信息通信、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在数字金融领域,助力金融机构每年减少千亿元经济损失,引领着我国金融领域从事后风控进入了“事中风控”时代。在信息通信领域,将风险预警时效从天级降为分钟级。在公共服务领域,保障了12306系统的稳定运行,为7.5亿用户更好的提供了公平公正的购票服务。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到港珠澳大桥、广东省智慧高速运营系统,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智能运维提供技术支撑。
【典型意义】攻克了时序大数据处理高并发、低延时计算难题,形成了产业亟须的高价值专利组合,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计算性能超过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近百倍,使我国在该领域从“跟随者”成为“领跑者”。
压缩空气系统用电量约占社会用电总量的9%,其优化运行和智慧管控的开展,对于流程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清洁生产、数智管控和“双碳”目标的全面实现,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针对现有压缩空气系统运行监测技术的现状,杭州哲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压缩空气系统绝对能效和相对能效的分析方法”等系列专利,可达成对各投运压缩机、按照不同方式组合的空压站,进行实时/历史、就地/远程运行能效的可视化监测,并基于运行能效对投运设备做优化匹配,确保系统运行能效持续优化。为现场运行、远程管理、运行维护奠定能效可视化的数据基础。2023年专利形成的产品和服务销售额达7634万元。
【典型意义】杭州哲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焦于流程工业公司在压缩空气系统改造中的核心难题,通过深度研发与精准施策,高效整合市场反馈循环,加速其核心专利技术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与产业化进程。不仅明显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更为推动我们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早日达成贡献了重要力量。
三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专利用于解决通信领域中增益平坦度的问题。公司围绕该核心技术进行专利布局,产生系列高价值专利,专利技术已成功取得9千万质押融资,并开展对外许可使用。该专利技术自分布式天线系统第二代产品问世以来成为升级换代的核心驱动力,在第三代产品研制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专利产品已在全球多地应用,累计实现出售的收益约6.3亿元。
【典型意义】通过专利战略布局提升市场价值,为产品优化与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公司在通信领域的竞争力。采用质押融资与许可使用双轮驱动深化专利转化运用能力,推动通信技术革新与发展。
杭州泽天春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基于多谱线光谱技术的气体监测方法(专利号:ZL8.9),在冶金、水泥、电力等工业过程的工艺优化和节能降耗领域、垃圾焚烧填埋等固废处理领域、发动机研制及移动源废气排放监测领域等广泛应用。通过在位实时测量待测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并以水蒸气含量的检测结果为基准对其他待测气体的检测结果进行实时光谱分离,以实现待测气体准确且无干扰测量,解决了在上述应用领域中待测气体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为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提升大气环境监视测定监管智能装备水平、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和技术保障,推动了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技术进步,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效益。
【典型意义】通过技术创新,利用该专利技术,攻克了复杂环境下多种气体组分精准监测的难题,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了重点产业领域竞争优势。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环保重视程度的逐步的提升,传统的卸船装备由于污染严重、生产率低等问题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港口的需求,散货卸船装备的环保升级,慢慢的变成了不可阻挡的发展的新趋势。杭州华新机电有限公司根据螺旋卸船装备的技术方面的要求,通过钢板卷制新工艺、轻量化结构设计等技术创新,研制了大型智能高效环保型螺旋卸船装备,具有节能环保、装拆方便、综合生产效率高、安全可靠等优点。该装备通过激光识别感知、多点精准定位、人工智能策略、数字图像识别等研发技术,消除传统生产的基本工艺中的信息盲点,实现态势感知、信息融合、决策规划、自动作业等功能,促进了传统散货码头向无人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在研发过程中,公司注重核心技术保护,并积极推动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共获得相关发明专利8项,先后成功研发了国内首台(套)螺旋卸煤机及其智能化控制管理系统以及国产最大生产率螺旋卸船机,3年间新增营收约4亿元,新增利润5千多万元。
【典型意义】针对散货行业的痛点问题,重点攻关,与上下游企业组织产业链协同合作,实现了螺旋式卸船装备的进口替代及智能化控制管理系统的开发,促进了国内散货码头行业技术专利的发展。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炊具研发制造商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母公司已致力于电炊具技术研发超过25年。在苏泊尔远红外创新增香技术之前,电炊具领域,东芝等日本品牌电饭煲对远红外应用是在内胆外表设置炭涂层,以在加热烹饪过程中产生远红外作用于锅内烹饪食材,因微薄涂层加之间隔厚内胆,产生的远红外以及对食材的作用都比较微弱。在一直持续的电炊具烹饪加热技术创新探索活动之下,苏泊尔研究团队发现波长范围在8-14μm的远红外辐射线有较强的渗透力和穿透力,该波长段射线在电炊具设定技术条件之下:选定红外辐射材料(例如高含碳量的碳纤维)、设定温度、穿过透光材料直接辐射,可对烹饪食材有较强激发作用,尤其可以穿透米粒、激活米芯,激发其中多种香气物质,尤其是己醛、壬醛的含量,远高于普通电炊具的烹饪结果。
【典型意义】苏泊尔研发团队通过对不同波段的远红外辐射线进行研究,选定特定波段的远红外辐射线,结合相关材料和技术,形成了苏泊尔远红外创新增香技术这一高价值专利组合,性能优于国外同类型产品,使我国在电炊具领域的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
启明医疗自主研发了中国首款获批上市的具备可回收功能的人工主动脉瓣膜置换系统VenusA-Plus。产品在第一代的基础上,增加了重新定位、重新释放功能,能够优化术中最佳植入深度,增加复杂病例容错空间,并且有助于降低手术难度,显著缩短术者的学习周期。最新的四年期临床随访多个方面数据显示,VenusA-Plus与国际同种类型的产品具有相当或更优的数据。 启明医疗还通过持续的学术推广和应用培训,促进TAVR手术可回收功能新技术的传播和市场认可。
【典型意义】启明医疗作为国内领先的心脏瓣膜微创介入治疗企业,创新研发了国内首个获批的可回收TAVR产品,引领中国TAVR技术从1.0时代跨越到了2.0可回收时代,助力中国心脏病学研究高质量发展,为该领域专利技术建设添砖加瓦,不断迈向新高度。
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专利产业化协同运作机制,将专利产业化策划与产品研究开发紧密结合,跟进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公司围绕四足机器人电机、减速器、控制器、激光雷达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和高性能感知及运动控制算法,深入开展自主研发技术,掌握核心技术,目前已累计申请包括中国、美国、德国、欧盟的国内外专利180余项,授权专利150余项。自研的四足机器人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部分甚至超越国外技术难度,实现了国产替代,在足式机器人领域达到全球技术领先,是全球范围内少数掌握了核心技术并最早提出技术方案,最早将其商业化并做到规模化量产出货的公司,目前全球出货量占60%以上,销量全球领先。相关这类的产品先后亮相2021牛年春晚、2022北京冬奥会、2022虎年元宵晚会、2023年Super Bowl(超级碗)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的年度冠军赛、2023年杭州亚运会、杭州亚残运会等大型国内外赛事开场表演、赛事辅助。
【典型意义】培育国际领先高价值专利组合,构建“产品+技术”协同产业体系,大幅度的提高专利市场价值。
杭州视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LED显示市场发展的新趋势为引导,针对应用需求不断拓展和升级所面对的原有LED显示驱动IC性能不足,进行创新研发技术并形成专利,有效运用于立足终端需求规划的系列新产品中,实现了专利产业化。专利形成的产品在LED显示屏亮度利用率、功耗、刷新率等指标方面有显著提升,应用于央视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等重大活动、赛事中。通过该专利产业化项目的实施,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还进一步掌握了动态传输适配技术、扩频显示技术、高精度逐点校正技术等新的核心技术,产生了更多具有市场潜力和技术价值的专利组合。
【典型意义】精准对接市场需求,针对行业难点、痛点进行重点突破,进一步打破技术瓶颈,通过“产生-转化-转化中再产生-再转化”的递进模式持续推进专利产业化,提高国产自主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实现强链补链,推动行业发展。
杭州博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冬团队成功开发了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仪系列专利(“热循环装置及PCR仪ZL9X”“PCR热盖组件及PCR仪ZL91”“光纤安装座、PCR光模块和PCR仪ZL99”“光路位置校准方法、校准工装及荧光定量检测系统ZL67”“PCR仪的光路校准方法、装置及PCR仪ZL49”)。通过产品的高质量专利组合,形成具有竞争性的技术壁垒,构建产品的合理专利保护范围。该产品于2020年12月获得浙江省首台(套)装备,于2021年1月获得国家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及CE、 FDA等医疗器械产品认证。产品成功应用自主专利技术并进行产业化生产,从2020年至今,该产品已实现出售的收益3.48亿元,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典型意义】杭州博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针对行业需求重点攻关,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对新产品的技术做多元化的分析和挖掘,形成产品专利的整体布局,构建合理的保护范围,为新产品上市保驾护航。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觉得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